無線充電系統在運營成本上也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對于普通燃油汽車,百公里耗油成本在60元以上,石油公司可以從這筆油費中抽出一部分作為加油站的運營與管理費用;但是電動汽車百公里耗電成本只有10~15元,扣除發電成本,再從這筆電費中擠出充換電站的運維費用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哪怕有線充電系統建設成本降為零,它的運行也是不可持續的。而無線充電系統可以實現停車自動充電,無需配備額外的工作人員進行操作指導,運維成本大幅降低。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說,無線充電系統更加便捷、安全、清潔。無線充電技術取消了充電過程中的金屬介質,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借助智能操作系統,無線充電系統可以實現遠程遙控充電甚至自動充電,為使用者帶來更加便捷的用戶體驗。另外,無線充電過程中沒有觸點,沒有機械運動,沒有損失,在安全性與可靠性方面都有質的提高。有線充電樁一般配置高壓線路,具有一定危險性。2014年,在臺風高峰期,深圳市全市電動汽車都不得不停馳,原因在于狂風暴雨導致有線充電過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而無線充電系統對環境的耐受力非常強,雨水以及粉塵等對充電過程不會造成任何干擾。
此外,無線充電技術的推廣有助于電動汽車的輕量化,降低電動汽車生產成本。近10年來,電池密度并沒有顯著提升,為了保證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需要安裝龐大的電池裝置,不僅擠占了汽車內部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電動汽車生產成本。如果無線充電技術能夠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續航能力將不再是一個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降低電池容量與體積將成為可能。
與車聯網無縫對接
無線充電技術在諸如手機等小型電器上的應用已經有一段時間,當前的技術研發也主要集中于小型電器領域,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尚處于初始階段。原因在于無線充電技術商用化的技術壁壘非常高,主要需要解決充電功率、充電效率和充電距離三方面問題。
研究顯示,目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整體效率可達90%。大功率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電磁感應、磁共振和微波三種模式,當前比較成熟的技術是采用電磁感應模式。目前,全球范圍內能夠提供完整的商用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包括中國中興通訊公司、德國Conductix Wampfer公司、美國Qualcomm公司與Evatran公司等。早在2014年1月份,英國交通運輸部就宣布試運營全球首條采用無線充電技術的電動公交大巴路線。在我國,第一條無線充電公交商用示范線也已于2014年9月份在湖北襄陽誕生。如果這些示范項目能夠長時間成功運行,將極大地推動未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模式的普及。而無線充電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或許可以提供一種分布式充電系統的跨界探索,為推廣電動汽車發展提供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