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注:2014-2017年成本均為預估數據)
如果只看發電成本,太陽能的確比煤炭高得多。可要是計入間接的社會成本,煤炭發電廠排放了大量污染物,比如煤煙、水銀、煤灰,它們污染了空氣和水源,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可這些成本不會在電費單上顯示。它們影響了廣大民眾,使大家的醫療費用增加,有人因此折壽。而且,煤炭發電廠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這種氣體導致全球氣候加快變暖,產生更大范圍的破壞。
經濟學家邁克爾˙格林斯通和亞當˙魯尼在2012年發表的論著中指出,如果發電廠不得不自行負擔所有這些社會成本,風能、太陽能、甚至核能的競爭力就會大幅提升。政府對礦石燃料征收碳稅可能就屬于強迫發電廠負擔社會成本的做法。換言之,假如太陽能的成本不斷下降,降低勞動力密集度,清潔能源發展會迎來大躍進。而如果讓礦石燃料的用戶承擔他們帶來的所有外部成本,清潔能源就會得到新的制勝籌碼。
近些年,許多美國政界人士以就業為由抵制推行更嚴格的大氣污染監管法規。奧巴馬也曾表示向煤炭業開戰會傷害全行業就業。這種擔憂不無道理,新的大氣污染監管法規實施后,面對低成本的天然氣競爭,煤炭業盈利縮水,確實每況愈下。像弗吉尼亞州西部和肯塔基州東部等產煤區的就業崗位確已減少。
但正如太陽能基金會的報告所說,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措施也在其他領域創造了就業機會。長遠來看,這可能讓后續的清潔能源政策贏得更多選民支持。如果美國太陽能產業的從業者超過了目前仍頗有影響的煤炭行業,這樣的趨勢可能明顯動搖一些美國政界人士和其他團體的信念。他們一直固執己見,反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目前尚不清楚太陽能產業的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太陽能產業的快速發展還要感謝聯邦政府的補貼政策,屋頂太陽能系統可享受30%的稅收優惠。可該政策到2016年就會截止,除非美國國會以某種形式或者方式將它延續下去,否則失去稅收補貼,太陽能產業增長可能減慢。當然,可能并非美國所有的州都會發生這種轉變。比如加州這種發電成本高又陽光普照的地方,太陽能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未來幾年是美國太陽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期,如何應對政策挑戰,以及行業新增就業能否讓它贏得更多的外部支持等等都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