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作用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終于迎來高速增長,在2014年全年實現銷量增長接近270%的基礎上,2015年前兩個月再迎新突破,今年1-2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440輛,同比增長2.9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5,996輛,同比增長4.2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6,444輛,同比增長2.2倍。單一增長速度而論,冠之以井噴毫不為過,但將萬余輛的新能源車銷量置于中國車市前兩個月近四百萬的銷量基數上,仍然十分單薄。
要使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爆發,當前的鼓勵政策與車企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全面調動社會資源,為行業注入更多的刺激力量,持此觀點者占比62%。
另外,有34%的參與者表達了不同觀點。在這部分人士看來,目前阻礙新能源車市場發展的關鍵不是生產企業的多寡,事實上,目前參與生產新能源車的企業已經不在少數,但投放市場的產品卻難以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歸根結底還是核心技術、基礎建設等方面的不足。

雖然仍面臨諸般難題,但借助新《規定》的東風,一批非汽車制造企業已經磨拳霍霍,紛紛加入到造車行業,在目前已經公布要造車的跨界企業中,哪家最有可能率先取得成績?
調查2中,完成對美國電池企業A123和電動跑車品牌菲斯科收購的萬向集團罪被看好。萬向大佬魯冠球有一個造成夢在業界早已不是秘密,2013年10月,工信部產業政策司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54批),萬向集團子公司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已經位列其中。目前看來,已經儲備許久的萬向集團最需要的就是一張準入許可,一旦放寬生產準入的政策正式落地,“萬向牌”電動車的橫空出世估計就不會太遠。
另外,已經分別與上汽和北汽兩大整車廠合作的國內互聯網巨擘阿里巴巴和樂視是另外兩個支持率在兩位數的企業,分別占比16%和12%。
在我們的線下采訪中,有業內專家指出,結合正在征求意見的《規定》和行業具體發展情況,最先受益的將是那些具備一定技術儲備和生產能力的企業。這與我們的調查結果也基本吻合:萬向為進入汽車制造業已經儲備多年,而阿里巴巴和樂視則均公布了具體布局情況。
阿里巴巴聯合上汽共同組建了合資公司,并設立了10億元的“互聯網汽車基金”,據媒體報道,其首款互聯網汽車產品將于2016年上市;樂視則與北汽于2014年共同投資了美國硅谷的純電動車設計公司Atieva,并簽署了共同打造互聯網智能汽車生態系統的協議。另外,樂視還專門成立了超級汽車公司,招募英菲尼迪中國前總經理呂征宇主導這一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