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充電樁
1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鄭立新表示,我國現已建成723座充電站,28000個充電樁。
然而基礎配套設施與新能源車的銷量明顯不成比例,充電設施不足成為困擾新能源汽車發展“老生常談”的話題。
為促進分時租賃業務常態化發展,各車企也在充電樁建設方面暗暗爭奪。
在上汽與賽特康科技的合作中,除榮威E50和榮威550PLUG-IN的購車項目之外,上汽與富電科技還在新能源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其中,國內首個核心商圈光伏智能充電站于1月19日在北京華貿中心正式落成,這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的覆蓋率。此外,雙方還將在全國范圍的公共區域、住宅小區和汽車租賃等領域開展充電設施建設,為更多的新能源汽車用戶提供充電之便。
此前,電動車企特斯拉曾在華建設了超過500個充電樁,其還與民生銀行(9.47, -0.16, -1.66%)簽訂戰略協議,繼續建設400個充電樁。同樣在充電領域即將“主動出擊”的企業還有北汽——根據北汽今年的充電樁計劃,其將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布局并完成10000個自建公共充電設施。
不管是分時租賃還是私人購買,充電樁的位置和數量都將成為消費者的主要考慮因素。歸根結底,在新能源板塊的競爭中,充電設施建設是企業進行一切產品推廣手段的基礎。唯有打下良好的基礎,企業才能做好分時租賃業務,并最終將其產品推向私人購買市場。
風險猶存
針對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知道、不了解、不相信、不購買”的“四不”難題,分時租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消費者顧慮。除汽車企業自發擴增的業務之外,AA租車、一嗨租車、EVCARD等企業也從中尋得商機,紛紛開展包括特斯拉、寶馬之諾等車型在內的分時租賃項目。
對車企而言,分時租賃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大宗訂單、拉近與消費者距離,還能迅速增加曝光率;對租車公司而言,僅憑“高科技、新能源”這一噱頭,也能為其新業務賺足眼球,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新能源與分時租賃剛剛實現“組隊”,從理論上講,二者的結合可以帶來更高的使用率,而大宗銷售則能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利潤率,但從實際操作角度,綜合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觀點,新能源汽車租賃仍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首先,車企若要實現有影響力、大規模的分時租賃,則需選擇一位或多位合作伙伴,鑒于數額巨大的車輛和運營成本,融資租賃是車企及租車公司的最佳選擇。根據近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租賃報告》,融資租賃或成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克服發展困難的重要助力。如此,尋得一位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將成為車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而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的配合是否平穩也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其次,在解決合作伙伴的問題之后,如何最大程度地貼近消費者,又是一輪重大考驗。在上汽與賽特康科技的合作中,分時租賃將通過手機客戶端“小易租車”為用戶提供便捷式下單,“小易租車”的易用程度,也將直接影響這一項目的運營。
最后,在分時租賃業務開展過程當中,充電網絡能否實現大規模建設也將成為一大難題。在產品得到充分曝光后,要真正實現銷量飛躍,最終還要依靠個人購買,而私人購買新能源車的長期瓶頸則是充電問題,如若不能在產品曝光的同時加速布局充電網絡,恐將迎來虎頭蛇尾的結局。畢竟,分時租賃并非新能源推廣的目的,只是打入私人購車市場的手段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