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一場分時租賃之潮正洶涌而來。
2015年1月19日,上汽乘用車公司(以下簡稱上汽)與賽特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特康科技)簽訂1000輛新能源汽車采購、合作開展分時租賃業務的協議。“這種創新商業模式將為新能源車推廣帶來更好的效果。” WINGS(偉恩咨詢)總經理、資深咨詢師何易對記者說。
2014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呈現了“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7.48萬輛,比2013年增加3.2倍。
事實上,早在2012年,國務院就審議通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重點與目標,其中“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爭取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
盡管2014年增速明顯,但50萬輛的既定目標似乎成了泡影。為使新能源車推廣速度更快、更“接地氣”,不少車企已在分時租賃板塊發力,“近兩年,我國的新能源推廣工作已取得顯著成績。最新發展方向即為社會資本開始進入,分時租賃的商業模式也開始導入。”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成員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說。
模式創新
在租車終端,分時租賃已成為眾企業發展新能源的“接地氣”舉措。
與傳統租車模式偏重月租、年租的模式相比,以小時或天計算提供汽車的隨取隨用租賃服務即為分時租賃。2011年,分時租賃模式引入中國,并隨即在傳統汽車板塊找到成長的土壤。時至今日,在新能源車型尚未正式普及之前,分時租賃這一商業模式迎來了“二次飛躍”。
本次上汽與賽特康科技簽訂協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即為將1000輛新能源車應用于與賽特康公司旗下富電科技合作的分時租賃業務。上汽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提供新能源產品外,上汽正積極參與新能源市場化推廣工作,此次在分時租賃業務上摸索,正是上汽在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上的一次創新,或將促進新能源汽車更快地走進百姓生活、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
除上汽之外,已有企業在新能源分時租賃板塊有所建樹:吉利控股集團與康迪科技集團展開杭州“微公交”合作——純電動車分時租賃業務(類似公共自行車租賃模式);北汽集團與易卡先鋒新能源汽車租賃公司合作在北京高校試點(清華大學、北京理工)進行分時租賃業務,并開展“十城千輛、1元體驗”活動。
在具體模式上,吉利的分時租賃模式類似于“半公共交通系統”;北汽則以低價體驗為主、試點租車為輔;上汽則更加傾向于簡單直接的私人租車,欲以手機軟件實現更便捷的下單流程。不論細節如何,三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更好更快的市場推廣效果。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15年1月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新能源汽車生產78499輛,銷售74763輛,比2013年分別增長3.5倍和3.2倍。但按現有增速,“2015年實現產銷50萬輛”的原定目標已成為“不可能事件”。迫于環境污染和能源損耗的壓力,整個行業都在尋找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突破點。市場推動下,分時租賃已成為上述企業的突破點。
此外,政策上引導也對分時租賃的興起功不可沒: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并在第三條意見中提出“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其中包括分時租賃)”。2014年年底,國內首個公務電動汽車分時租賃項目在中國科技部正式運營,包括北汽e150、比亞迪(38.26, -1.50, -3.77%)e6、華晨寶馬[微博]之諾、特斯拉[微博]在內的10款不同品牌均成為科技部租賃車輛。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推廣,對新能源行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