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鋰電池賽道從幾年前的“野蠻生長”,邁入“精耕細作”階段,一場產業鏈、供應鏈暗戰正在悄然升級。
而在這場“鏈式競爭”中,實現產業鏈垂直整合的企業,有望以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核心資源循環掌控的能力,以及應用場景的拓展,改寫市場競爭規則。
中國海螺創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海螺創業”)就是這樣一家以“環保+新能源”雙輪驅動,從傳統建材領域,跨界鋰電行業的新能源企業。
資料顯示,海螺創業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一家大型的節能環保企業集團。產業涉及垃圾焚燒發電、新能源材料制造、鋰電池回收利用、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
上市以來,海螺創業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其中,百余個垃圾發電項目,覆蓋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及海外的越南等地,并躋身全國環保企業頭部。同時,其還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集新能源電池正負極材料研發制造、資源化循環回收利用及核心原料資源合作開發、儲能&物流電動化應用等,上下游業務于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鏈,融合鍛造出海創特色的鋰電產業新生態。
據介紹,海螺創業總體規劃了50萬噸磷酸鹽系正極材料、20萬噸一體化石墨負極材料年產能,以及年規模超100萬噸廢鋰電池回收處理和25萬噸濕法提取項目。
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上,該公司戰略引進了一批具有10余年行業經驗的資深技術和管理專家,目前擁有蕪湖基地5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年產能。
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業務上,該公司與特種電纜龍頭企業尚緯股份強強聯合,規劃了年產20萬噸人造石墨負極一體化項目,目前擁有四川樂山5萬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年產能。
在鋰電回收處理業務上,其聯合日本川崎重工,共同開發CKB鋰電池回收利用項目,采用焙燒工藝處置廢舊鋰電池。目前,已在8個省份完成了9個CKB鋰電回收處理工廠的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水泥行業高能耗特點,以及短途且固定路線的運輸需求,為海螺創業創造了豐富的新能源應用場景:儲能、光伏、物流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等。針對以上需求,海螺創業已與鋰電池企業合作,直接或間接落地多個儲能、光伏及物流電動化項目。
海螺創業表示,未來將繼續以其內部豐富的儲能,及電動化需求為合作基礎,融合促進正/負極材料公司、循環公司與電池制造商的戰略合作;同時,發揮集團實力,向上促進核心原材料資源開發延伸,并利用獨具特色的綠能自發電“成本”+“零碳”的雙重優勢,全面推進海螺創業鋰電產業新生態的構建。
可以看到,海螺創業鋰電產業鏈布局,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更通過技術協同與場景拓展,構建起產業壁壘。該公司不僅為行業提供了切入鋰電賽道的樣板,更在雙碳目標下,探索出傳統企業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11月16-17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和電池中國網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5)”,將在上海召開。中國海螺創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景彬將出席本屆峰會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安徽海創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創鋰科研究院院長張洪常,還將在會議期間作題為“海螺創業:構建海創特色鋰電產業新生態”的主題演講,介紹海螺創業在鋰電產業鏈的布局與綠色發展的實踐。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