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相比于對固態電池等遠期概念的過熱追捧,更應關注那些在‘安全、降本、增效’方面持續發生的微創新。”
11月16日,第十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5)開幕式上,本屆大會主席/國科新能創投創始合伙人方建華,在題為“擁抱資本 守正創新”的主旨發言中,呼吁產業與資本理性回歸,聚焦當下微創新,引導資本流向真正創造價值的領域。
方建華指出:“現在鋰電行業有兩把火:一個是固態電池在二級市場的‘概念火’,從去年8月到今年10月,固態電池概念上漲3倍。第二個是電動汽車熱失控著火的報道,而且造成人員傷亡,這個非常可怕。”他認為,這“兩把火”需要“降溫”,否則對整個產業發展只有壞處,因為中國鋰電產業的發展不是靠概念、大躍進,以及靠犧牲安全來成就的。
在方建華看來,中國鋰電產業發展主要得益于政策引領、市場驅動、供應鏈融合、創新支撐、資本助力這五個方面。
其中,資本市場源源不斷給新能源產業“輸血”,對產業的支持作用遠超國家補貼,并涵蓋電池及材料、裝備等供應鏈企業。同時,在推動產業鏈創新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現在鋰電產業已經進入到相對成熟的階段,但仍面臨三大挑戰:安全、降本和增效。”方建華指出,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守住安全底線;要在全球競爭、產業競爭中保持優勢,降本增效是必然選擇。
不過,方建華也表示,“這些年我們過度炒作一些概念,尤其是固態電池的相關概念,使資本、產業,對于涉及安全、降本、增效的微創新技術,沒有得到資本的青睞,相關產業也似乎沒有被重視,但這是非常危險的。”
其中,安全是新能源產業生命線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安全是1,其它是后面的0,沒有安全,一切歸零;當前鋰電行業正普遍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挑戰,降本需求迫切;技術、制造、系統應用層面,均面臨技術深水區的“創新瓶頸”,存在巨大的增效空間。
方建華認為,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和產業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端沒有引導資本,而是被資本所裹挾,這帶來的后果是資源錯配。“那些應該得到資本和產業關注的微創新,和安全、降本增效相關的技術和產品,并沒有得到資本和產業的重視,而受到其它遠期概念炒作的不良影響。”
“當前,資本與產業的錯配現象嚴重。固態電池概念炒作下,全國超30條固態電池的產線在建,投資達幾百億。但技術路線未定(氧化物、硫化物等),界面問題仍未突破,工程化也沒有解決,成本為現在電池的3-5倍,產能或成‘一地雞毛’。”方建華分析道。
方建華認為,固態電池的大規模產業化尚需5-8年時間,當前仍需耐心。未來,固態電池并非現有電池體系的顛覆者,更可能作為高端補充,占據約20%-30%的細分市場。而且,固態電池并不能解決所有安全問題,其核心價值在于顯著提高安全失效的邊界,為安全設定更高的“地板”,而非封上“天花板”。
方建華呼吁:產業與投資界應多一份理性與遠見。當前,相比于對固態電池等遠期概念的過熱追捧,他認為更應關注那些在“安全、降本、增效”方面持續發生的微創新——無論是材料的細微改進、工藝的點滴優化,還是管理效能的切實提升。唯有讓資本的脈搏與產業發展的步伐同頻共振,才能在仰望技術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走向一個穩健而可持續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