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能源行業處于白熱化競爭階段,跨界融合成為產業破局的新路徑之一。傳統行業巨頭紛紛跨界布局,其中,環保領域與鋰電行業的“碰撞”,尤為引人關注——前者具有綠色低碳基因,后者承載能源轉型使命,兩者的深度耦合正催生全新的產業生態。
在此背景下,環保龍頭企業海螺創業跨界鋰電行業的突圍,不僅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范本,而且為鋰電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日前于上海舉辦的第十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5)開幕式上,中國海螺創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景彬作主旨發言,揭示了海螺創業跨界鋰電產業的深層邏輯與發展路徑。
跨界鋰電行業突圍
郭景彬介紹道,中國海螺創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海螺創業”)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覆蓋節能環保、新能源材料制造、新型建材、港口物流等業務。
在涉足鋰電行業之前,海螺創業從環保業務起步,現已成為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已在全國近30個省布局100余座垃圾發電廠,專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同時還深耕工業固危廢處理領域。
“在此過程中,我們敏銳地捕捉到鋰電池回收的產業化機遇。”郭景彬指出,通過引進日本川崎實驗室相關技術,海螺創業成功實現鋰電池回收產業化。
水泥窯協同跨界技術創新
據郭景彬介紹,上述鋰電池回收的核心工藝是:利用水泥窯無氧高溫氣體,將電池內的電解液蒸發出來,這樣既可以實現電池放電,又通過水泥窯消納了有害氣體,體現了該工藝安全、環保、低成本的優勢。
在電池中國看來,海螺創業創新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工藝”,不僅可以降低傳統電池處理中的爆炸風險及不良影響,還實現了有害氣體零排放和處置成本的降低。同時,依托海螺集團全球最大的水泥產業網絡(在全國建有400余座水泥廠),及自建的垃圾發電體系(在全國建有100多家垃圾發電廠),該技術已形成規模化處理能力。
加碼鋰電池產業鏈垂直整合
郭景彬表示,利用窯爐處理退役電池,海螺創業還進一步拓展了鋰電池正極和負極材料制備業務,從而形成“回收-處置-再生”的垂直整合路徑。
據介紹,海螺創業目前規劃有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20萬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以及年回收處理100萬噸退役電池。郭景彬表示,目前已實現5萬噸磷酸鐵鋰正極、5萬噸負極材料的年產能,并在8個省份運營著9個CKB鋰電回收處理工廠。
不僅如此,海螺創業還持續推動鋰電池的消納應用。郭景彬指出,“儲能方面,作為高耗電企業,經配儲測算,海螺創業有約10GWh儲能需求。電動重卡方面,海螺集團每年水泥運輸量達20億噸,按物流重卡單車帶電量300kWh估算,其采購電動重卡,所帶動的動力鋰電池裝機量約10GWh;電動礦卡也可帶動裝機量超2GWh。”
郭景彬總結海螺創業跨界鋰電行業的核心邏輯是:需求耦合綁定,內部儲能、運輸電動化等為海螺創業創造了持續的鋰電池終端需求;產業跨界聯動,與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鞏固合作鏈;綠電循環賦能,通過“回收-處置-再生”,結合集團綠電資源,從而形成其在鋰電領域的核心優勢。
構建海螺創業特色的鋰電產業新生態
CBIS2025期間,海螺創業旗下的安徽海創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創鋰科研究院院長張洪常,在主題演講上,還詳細闡述了“構建海螺創業特色的鋰電產業新生態”的全景戰略。

張洪常表示,作為一家從環保領域成功跨界鋰電行業的代表企業,海螺創業已經初步構建了以鋰電池正負極材料制造、回收處理、鋰電池終端應用為核心,上下游一體化延伸的鋰電產業布局,從而描繪出極具海螺創業特色的鋰電產業新生態全景圖。
其中,海螺創業自身超20GWh的鋰電池應用需求,與磷礦/鋰礦等資源企業的戰略合作,以及自身每年60億度的自產綠電(垃圾發電),使海螺創業獨具特色的鋰電產業布局,更具備成本集約、綠色低碳、循環高效等優勢,這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
從產業價值來看,電池中國認為,環保企業跨界鋰電行業,本質上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延續。在全球鋰電產能持續擴張與退役電池回收壓力凸顯的背景下,海螺創業的“水泥窯處置工藝”,既突破了環保企業的業務延伸瓶頸,又為鋰電行業提供了新型回收處理解決方案,實現了兩大產業的價值共創。
同時,企業內部為鋰電池提供了豐富的應用空間,疊加綠電賦能工廠降碳,使其構建了抗風險能力更強的產業新生態。
從行業影響來看,隨著傳統行業巨頭憑借資源、技術轉移、場景應用等優勢跨界入局,鋰電行業的競爭或呈現出產業垂直整合、可持續發展的多維競爭。海螺創業的實踐,也為更多傳統企業跨界新能源領域,提供了企業產業價值重構與生態協同的轉型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