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海目星董事長趙盛宇作主旨發言
“過去幾年,我們共同經歷了行業從產能狂飆,到深度回調的周期性洗禮,如今行業復蘇的曙光出現,但產業驅動邏輯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單一的規模與成本,轉向高質量內生增長與全球化外延擴張的雙重躍遷。”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5)上,海目星董事長趙盛宇作出如是論斷。
在全球能源變革的宏大趨勢下,中國鋰電產業將如何跨越周期,開啟下一輪戰略卡位與價值躍遷的新征程?趙盛宇在其《鋰電新周期下,裝備企業的升維競爭與價值重構》主旨發言中,深度剖析了當今全球電池產業所面臨的巨大變局,深刻揭示了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爭高地,并對裝備企業未來的升維路徑作出了前瞻研判。
鋰電產業面臨結構性變化
當前鋰電產業正面臨三個結構性變化。這是趙盛宇的判斷。首先,政策導向發生根本轉變。從國內來看,中國政府“十五五”規劃大力推動行業反內卷、提質量,標志著普惠補貼時代的結束。從國際層面來看,以歐盟新電池法規為代表的綠色壁壘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企業出海必須先過合規關。
其次,市場正從單級走向多級。動力電池市場基本盤保持穩定增長,儲能市場則迎來了需求爆發,預計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沖擊481GWh,同時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場景正從概念走向商用。“單級原來指的是以動力電池為主,現在多級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所以應用機會對行業企業都是前所未有的大突破。”趙盛宇指出。
同時,技術路線正從百花齊放走向戰略收斂。在趙盛宇看來,盡管電池結構創新與材料創新仍在推進,但整個行業的共識正日益聚焦于固態電池,它不僅僅是能量密度與安全的終極方向,更是一場圍繞產業路徑的前哨站。
成為固態電池裝備向導
固態電池是必須要攻克的下一代技術。“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不僅是技術升級、技術革命,更是對上游裝備產業的徹底重塑。”趙盛宇指出,行業企業必須清醒認識到,固態電池已經處于從實驗室走向車間、產品艱難跨越的新周期,核心瓶頸在于固固界面的穩定,這直接轉化為對制造工藝的極限要求。
與此同時,設備的市場價值相應地也將被徹底重構,固態電池產線相較于液態電池產線投資幅度有了大幅增長。而且這是在目前工藝路線還不是非常穩定前提下的估算,是一個產業初期實驗狀態的一個保守估計。
為了把握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應對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海目星采取了前瞻布局、雙線并行的研發策略。趙盛宇介紹道,目前該公司在氧化物固態電池領域,已經取得GWh級設備訂單,且在陸續交付,產品將被應用于低空飛行器領域。在硫化物固態電池路線方面,海目星已經深度參與了全球領先企業中試線的開發和建設。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固態電池路線上的裝備向導和標準共創者,我們將不止于銷售設備,更致力于提供經過驗證的工藝解決方案,將技術能力深刻烙印在下一代電池制造的基因當中。”趙盛宇強調。
實現全鏈條價值輸出
展望未來十年,出海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發展趨勢。趙盛宇判斷,中國鋰電產業也將進入以深度本地化服務為核心的全球化新階段。預計到2030年,僅歐洲市場就存在500GWh的電池產能缺口,“這不僅僅是市場機遇,更是中國產業鏈構建全球影響力的關鍵窗口。”他指出。
最近幾年海目星投入了巨大的產業資本,在世界各地快速擴張布局,為將來做好全球化服務進行前置化的準備,包括售前的實驗、交流、引導準備,以及售后的能力建設準備。據介紹,目前海目星在美國、歐洲、東南亞、南亞等市場,都已完成戰略卡位,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化服務體系。
海目星深刻意識到出海并不是設備的簡單位移,而是技術加標準加服務的全鏈條價值輸出,為此該公司正全力推進三個本地化戰略。
組織本地化:在歐美組建本土團隊實現敏捷響應,尤其是在美國,海目星在硅谷建設的實驗室已經實現運營,該實驗室裝載了全球激光核心裝備所有的典型代表。
“這幾個頭部企業的新應用,尤其是在電池上的應用,我們作了大量的新實驗,包括全球最先進的工藝實驗,需要在美國本土化實現,這是我們布局的核心目的。”趙盛宇闡釋道。
服務本地化:建立區域配套中心與技術支持網絡,陸續在美國大規模落地,實現產線穩定運營。同時,該公司積極進行本地化人員的服務,培養本地化的華人大學生、碩士生,得到了客戶充分認可和肯定。同時,該公司也在英國等歐洲國家提供類似服務。
創新本地化:在北美和歐洲建設實驗室,融入全球的研發前沿。今年以來,海目星完成了對瑞士萊丹集團塑料激光業務,以及德國高端激光切割設備及服務提供商Xteg的收購。這些對國際頂級品牌的戰略并購落子,標志著海目星從產品輸出,邁向了技術整合與品牌協同的資本輸出新階段。
“中國鋰電產業已從追趕者成長為開創者,下一個十年競爭的主戰場將是全球技術領導力與產業鏈凝聚力。”趙盛宇指出,這是一場關于耐心與智慧的“馬拉松”,他表示,海目星愿與業界同仁一道,以長期主義的信念,共同開創中國鋰電真正的全球化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