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IS峰會自創立以來,始終緊貼產業脈搏,已成長為全球動力電池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之一。本屆峰會以‘全球供應鏈區域化新時代’為主題,旨在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新格局下產業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11月16日,第十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
全球新能源電池產業正從“規模擴張”邁入“質量躍升”新周期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786.0GWh,占電池總銷量的73.7%,同比增長48.9%;在裝車量方面,動力電池裝車量達493.9GWh,同比增長42.5%。其中,磷酸鐵鋰電池以81.5%的占比及62.7%的同比高增長主導市場。
進入2025年,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中、美、歐三大傳統市場儲能需求提升,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加速爆發,帶動GWh級新能源及配套儲能項目需求強勁增長,形成全球多極增長格局。
1-9月,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數量達33.99億只,同比增長19.14%;出口額達553.8億美元,同比增長26.75%,延續了穩定增長勢頭。其中,動力電池累計出口達129.1GWh,占總出口量的64.6%,同比增長32.7%。三元電池占比18.5%,持續鞏固其高端定位,呈現出“多元共生、優勢互補”的健康格局。
王澤深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持續鞏固。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等為代表的中國電池企業,穩居全球裝機量前列,形成“頭部引領、梯隊協同”的良好產業生態。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政策的科學引導、市場的有力推動、企業的創新突破,更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
新能源電池技術實現從“并跑”到“領跑”的跨越發展
在王澤深看來,當前,新能源電池技術正處于“液態固基、固態突破、新體系探索”的關鍵階段,“創新成為破解資源約束、安全挑戰與成本壓力的核心動力?!?/p>
王澤深進一步指出,當前動力電池主流技術迭代加速:在CTC、CTB等系統結構創新的推動下,磷酸鐵鋰電池系統級能量密度已普遍達到140-160 Wh/kg,成本相較于2020年下降約40%,成為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的“雙料俱佳”主力。三元電池則通過高鎳、單晶化等技術,能量密度不斷突破,已助力諸多國產高端車型實現超1000公里續航,充分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其次,下一代技術曙光初現。在電池固態化領域,中國已成功實現硫化物電解質材料的噸級出貨,固液混合電池的規?;b車已進入倒計時階段;鈉離子電池在低速電動車和通信基站儲能等領域已實現商業化應用,有效緩解了對鋰資源的依賴;以大圓柱電池和干法電極為代表的工藝創新,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
生態協同是新能源電池產業行穩致遠的關鍵
王澤深表示,面向“雙碳”目標與全球能源轉型的宏偉愿景,新能源電池產業正從“單一汽車動力”向“多場景能源載體”演進,亟需全球產業鏈協同突破:
一是應用場景持續拓寬:2025年以來,動力電池在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船舶電動化等新興領域快速落地,展現出與人工智能物聯網融合的廣闊前景。
二是共建韌性供應鏈:在“區域化”趨勢下,中國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企業秉持全球化視野,積極推動海外供應鏈的“本地化”布局。本屆峰會將重點探討“區域化供應鏈的機遇與挑戰”,分享如何通過協同創新、產能合作與標準共建,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王澤深呼吁,全球伙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推動產業鏈從“單點合作”邁向“生態共建”。
三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電池回收體系日趨完善,行業領軍企業已構建“材料-電芯-回收”閉環體系,鋰、鈷、鎳等關鍵金屬回收率已達95%以上;綠色制造標準正加速落地生根,以寧德時代等領軍企業的零碳工廠為示范標桿,成功實現電芯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降低20%以上,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例。
王澤深表示,展望未來,新能源電池產業不僅是技術競爭的賽場,更是人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關鍵支柱。峰會期間,與會代表將共同見證《2025年中國大圓柱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中國固態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等重要成果的發布。
最后,王澤深指出,新能源電池產業的使命,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能源載體”角色,它承載著全球綠色轉型的深切期望,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未來,“作為行業協會,我們將持續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積極推動政策協同、標準共建和技術共享,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中國動力’,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繁榮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