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保護的核心。當前,環保工作正朝著協同推進環境質量改善與總量控制雙管控的方向轉變。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指標如何確定,改善效果究竟如何,必須依靠環境監測數據來評判??偭靠刂浦贫热绾瓮晟疲绾胃玫剡M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也必須依靠監測技術體系支撐。” 在4月1日召開的全國環境監測現場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的這席話道出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百姓的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對環境監測數據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及時發布各類監測信息,滿足百姓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也成為環境監測的動力所在。
新形勢下,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取得新進展,成為環保工作的耳目和基石。
空氣質量信息全面公開 1436個點位實時監測
吳曉青在會上透露,我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的6項指標實時監測數據和空氣質量指數信息已全部向社會公開發布。除日常監測指標外,從2014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已在環境保護部政府網站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去年,環境保護部繼續按新標準對74個城市按月進行排名,各地也開展了轄區內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和發布工作,對督促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發揮了有效作用。
除空氣質量監測外,各類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已經可以做到按要求及時發布。環境保護部和各地環保部門通過政府門戶網站、主要新聞媒體、移動客戶端等,按時發布環境空氣、地表水、飲用水、污染源、生態、海洋、噪聲等各類環境質量報告,發布的報告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豐富,公開發布的監測報告已經有30余種。
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進展順利
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
分析污染來源,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治理污染。記者獲悉,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實現新突破,初步構建了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監測技術方法體系。
目前,第一階段9個城市已經全部完成源解析工作。研究結果表明,機動車、工業生產、燃煤、揚塵等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主要污染來源,約占85%—90%。其中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石家莊、南京的首要污染來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寧波的首要污染來源分別是揚塵、流動源、工業生產。各地根據源解析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為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