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認為是電動汽車進入家庭的元年。進入12月以來,互聯網企業對于電動汽車的“覬覦”愈發強烈。互聯網上傳出了“米斯拉”電動汽車諜照的同時,樂視網更是發布see計劃,宣稱將打造最好的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平臺、協同這些作為互聯網精神的精髓,正是當下電動汽車產業行業缺少的基因,對于充換電設施提供方,尤其應當引起重視。
現有模式不容樂觀
當前,我國在政策、產業和標準上已經具備了發展電動汽車相關產業的基礎,但電動汽車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由于產業思路尚不夠開放,即使電動汽車的發展進入加速期,以現有模式發展仍不容樂觀。首先,隨著私人電動汽車的數量與日俱增,并最后成為電動汽車的最大使用群體,對充電價格敏感度也會凸顯。如果充電價格遠高于居民用電,私家車主將更傾向于選擇利用家庭電源充電,而不會選擇或盡量減少在充電站的快充服務,若充電服務價格低廉,則企業沒有盈利空間。其次,按照國家對城市充電設施的規劃,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電動汽車的保有量不斷提高,將逐漸形成以自家(單位)充電樁充電為主、以城市快充站臨時充電為輔的格局,只有在駕車遠行時,才會在高速路服務區進行充電。據估算,上述三種充電方式的使用比例大約為85%、10%、5%。
因此,現有的充電設施運營方式由于受投資成本高、充電價格低、使用效率低、盈利模式單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來幾年內投資難以產生回報。尋找新的盈利方式,實現充電設施投資回報就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需要插上互聯網翅膀
這是市場發展的選擇。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推動下,許多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概念取得了巨大成功。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突破8萬億元,2015年將達到18萬億元。互聯網平臺正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互聯網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是構建未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將成為未來商業思維的起點。
這同樣是技術發展的選擇。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導航、電子商務和便捷支付等各種技術的發展,汽車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特別是作為新興產業的電動汽車,帶給人們更多的是一種環保、經濟和舒適的綜合體驗。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團(600104,股吧)與阿里巴巴簽署“互聯網汽車”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汽車”及其生態圈。充換電設施作為電動汽車的基礎配套設施,也必須符合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特點,才能滿足技術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