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充電網絡,筆者提幾點建議。一是充電網絡社區化。在電動汽車充電時間不能縮短到30分鐘以內,那么充電網絡在社區實現廣泛覆蓋是當前最主要的選擇。充電時間長一點,但車主可以選擇回家等待,不影響日常生活。
二是國家財政要在充電網絡建設早期發揮主體作用。目前一些企業在充電網絡建設上動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社會電動汽車使用量嚴重不夠,化大價錢投資的充電站由于沒有多少車輛使用,收支極其不平衡,成為擺設。但這又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沒有足夠多的充電設施,民眾不敢買電動汽車;民眾不買電動汽車,企業更不愿意建充電設施。這是一個死循環。怎么辦?如果國家下決心解決汽車尾氣污染這么一個影響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問題,那么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是完全可以組建專門機構(可以是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家財政投入來建設一批充電設施,保障充電設施在一定范圍的全覆蓋,滿足民眾使用電動汽車的基本便利性。民眾在看到充電問題基本便利的情況下,購買電動汽車的積極性將極大提高。那么在中后期,隨著電動汽車使用量的不斷增加,其他市場主體自然會看到商機參與充電網絡的建設。
三是小型充電設施模塊化、投資建設主體多元化。小型充電設施建設并不復雜,在有關部門的主導和科研機構的支持下,集成為幾個簡易模塊,簡易到一些小微企業(甚至是個人)只要取得相關資質,就可以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下,大范圍開展業務,這將為充電設施全面鋪開提供最好契機。在需要較多財力物力的大型充電設施建設上,如前文工信部所言,可以引入社會資本,與國有企業一起參與到充電設施建設中來,其中城市充電設施要放在首位,其次才是中遠距離的高速公里覆蓋。
畢竟目前短距離使用是電動汽車發展早期的主要社會需求。
四是盡快攻克電動汽車充電時間過長的技術難點。目前絕大多數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快充也在1個半小時左右,慢充則更長。從筆者的感受來說,30分鐘是車主能夠等待的極限時間了,超過這個時間,將嚴重影響使用感受和車主的生活安排。當然,如果充電時間能夠更短一些,控制在15分鐘以內則更好。

